調適建構說明
點我下載: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建構指引(初稿)
面對氣候變遷之威脅,各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界無不開始跟上腳步,擬定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計畫。然而,究竟該如何擬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是不是不用管氣候變遷評估結果,直接訂定未來執行計畫就好?在資訊不清楚的情況下,許多調適計畫往往只能照著大框架去做,有些細節不知該如何去執行,忽略了一些細節或是缺少了該有之重要元素。然而,面對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缺少科學的評估與系統之分析步驟,擬定出來之調適計畫很有可能無法確切涵蓋未來氣候變遷引起的風險,或是忽略氣候變遷不確定性而造成之過度調適。為此,本網站彙整國際間與國內氣候變遷調適步驟,訂定了「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並詳細說明每一步驟之執行細項、使用資料工具與產出。
「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的目的有以下五點:
1.提供適合不同領域、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之氣候變遷調適標準流程。
2.提供氣候變遷調適步驟完整資訊,包括每一步驟之細項工作項目、使用資料、使用工具與產出。
3.提供已建立調適計畫之對象,檢核過去執行調適計畫有那些遺漏,作為下次滾動修正之參考依據。
4.提供調適計畫規劃執行團隊、委託單位以及利害關係者,對於調適計畫擬定過程之共同大綱與藍圖依據。
5.提供各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界,以相同基準檢核其氣候變遷調適規劃完成度。
在氣候變遷領域,學界對於脆弱度的解釋往往會參考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評估報告書裡的定義。然而IPCC對於脆弱度之定義也隨著歷代報告書的出版而有所演進與修正。IPCC第三次報告(IPCC, 2001)對脆弱度的定義為「脆弱度乃系統易受或無法處理氣候變遷(包括氣候易變性與氣候極端事件)負面效應影響的程度,並脆弱度為定義為暴露(exposure)、敏感度(sensitivity)和調適能力(adaptive capacity)的函數來評估脆弱度。接續此版報告的定義,IPCC第四次報告(IPCC, 2007)進一步說明「氣候變遷脆弱度是指地球物理、生物和社會經濟系統容易受到且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然而,到了2014年所出版的第五次報告(IPCC, 2014),IPCC報告內容從過去以脆弱度評估為重心,轉移到以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為重心,並對風險、脆弱度、暴露重新加以解釋與定義,其內容與AR4以及之前的報告有所不同。IPCC AR5對於風險定義核心概念如圖1所示:

圖1、IPCC對於風險、脆弱度、暴露與危害之核心概念(IPCC,WGII,2014)
由圖1中可看出,風險(Risk)是IPCC第五版報告書中最為核心的因子,認為風險乃脆弱度(Vulnerability)、暴露(Exposure)以及危害(Hazard)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其中,風險代表了氣候變遷造成有價值的事物處於險境且結果不確定的可能性,且通常為危害性事件或趨勢發生的概率乘以這些事件或趨勢發生造成的後果。脆弱度表示系統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的傾向與本質,包括其敏感性、容易受災特性、以及缺乏應付與適應的能力。暴露則為人類生命、生計、物種或生態系統、環境服務與資源、基礎建設、經濟、社會與文化資產處於有可能遭受不利影響的位置與設置。危害則表示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物理事件或趨勢,或物理影響。它可造成生命損失、傷害或其它健康影響,以及財產、基礎設施、生計、服務提供、生態系統以及環境資源的損害和損失。而IPCC第五次報告以探討風險為主,並定義氣候變遷風險為脆弱度,暴露,危害之交集,即風險=F(脆弱度,暴露,危害)。
科技部-「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計畫」(TaiCCAT)以IPCC第五版評估報告書對於風險的定義為核心基礎,彙整國際間與國內氣候變遷調適步驟,包含聯合國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UNDP APF)、英國氣候衝擊計畫的調適精靈(UKCIP Adaptation Wizard)、歐洲氣候調適平台的調適支援工具(CLIMATE-ADAPT Adaptation Support Tool),同時參考我國氣候變遷地方調適計畫,訂定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之六大步驟(以下簡稱「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 包括:(一)界定問題與設定目標;(二)評估與分析現況風險;(三)評估與分析未來風險;(四)界定與評估調適選項;(五)規劃與執行調適路徑;(六)監測與修正調適路徑。在評估資料分析工具的建立上,除了針對上述六大步驟的流程進行定義外,亦針對了上述步驟所包含的次步驟、細部工作項目進行分項,並對流程中所需使用到的資料、工具以及各流程對應之產出設計了分析評估資料的檢核表,提供上述六大步驟調適流程詳細資訊,以利調適計畫之建構與執行;並作為滾動修正時,重新確認調適流程與資料、工具產出完整性之檢核用途。

圖2、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
對相關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與我們討論,或填寫以下表單,留下您寶貴的意見
http://goo.gl/forms/sJMHiETNk2BefRoB2
依照上述步驟,以下為調適步驟一~步驟六每一步驟所需工具、資料,以作為氣候變遷調適決策參考及項目說明。政府單位可依此作為檢核其調適工作是否完整,專業團隊可依此了解調適工作每一步驟該如何執行,各步驟該使用那些工具與資料,以及該有那些產出;民間團體可依此檢視政府在調適工作上是否符合標準之程序,以此監督政府調適工作。各步驟所需之資料及工具列表如下: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團隊之組成 | 確立主政部門與承辦人 | - | - | - | - |
組成負責之專業團隊 | 人才資料庫 | 可透過政府人才資料庫搜尋具備專業能力之團隊 | 公開招標或遴選 | 可透過公開招標或遴選,組成後續執行之專業團隊 | |
組成參與的利害關係者 | 內部利害關係者資料庫 | 內部利害關係者可能包含主政部門以外之其他部門 | - | - | |
外部利害關係者資料庫 | 外部利害關係者可能包含當地居民、業者等直接受到影響者 | - | - | ||
2.問題之界定 | 蒐集國內外氣候變遷關鍵議題 | 國內外氣候變遷相關文獻 | 藉由文獻回顧了解當前國內外主要關注議題及國際趨勢 | - | - |
規劃對象或領域之原有規劃報告 | 回顧原有規劃及執行成效,以了解是否需要修正 | - | - | ||
在地問題分析 | 歷史氣候災害事件資料庫 | 可透過相關單位之歷史紀錄了解在地氣候災害問題 | 地方訪談、電話或網路民調等方法 | 藉此了解在地居民關注之議題 | |
界定擬解決的關鍵議題及系統範圍 | 規劃對象或領域之氣候變遷關鍵議題與在地關注議題 | 解此了解關鍵議題之急迫性 | 調適啟動會議 | 透過與專業團隊及利害關係者會議,界定關鍵議題及系統範圍 | |
界定關鍵議題之危害、暴露與脆弱因子 | 關鍵議題與系統範圍 | 由關鍵議題與系統範圍中找出危害、暴露與脆弱因子 | - | - | |
3.跨領域關聯分析(選擇性工作項目) | 界定關鍵議題之跨領域影響範圍 | 關鍵議題 | 需先界定關鍵議題之跨領域影響範圍 | 跨領域分析工具 | 可使用如TaiCCAT知識平台之跨領域系統動力模式(Cross-sectoral System Dynamics Model, 簡稱CSD Model)*分析 |
檢討調適工作團隊之組成 | 關鍵議題跨領域影響領域與因子 | 考量跨領域議題,檢討步驟1.1之專業團隊組成名單是否具備跨領域評估能力 | - | - | |
關鍵議題跨領域影響領域與因子 | 依照關鍵議題跨領域影響範圍及受影響之利害關係者 | - | - | ||
4.目標之設定 | 分析及檢討與關鍵議題相關之原有策略目標 | 原有規劃報告之關鍵議題與設定目標 | 回顧原有規劃及執行成效,以了解是否需要修正 | 調適啟動會議 | 透過與專業團隊及利害關係者會議,檢討原有策略目標 |
建立策略目標之評估項目與可接受風險 | 修正後之政策目標 | 前一步驟所確立之政策目標 | - | - | |
確定目標 | 策略目標之評估項目、系統範圍與可接受風險 | 前一步驟所建立之評估項目、系統範圍與可接受風險 | - | - | |
設定目標年 | - | - | - | - |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歷史事件之風險分析 | 蒐集關鍵議題相關之歷史事件風險評估結果 | 歷史極端氣象災害事件資料 | 根據過去歷史事件了解風險 | 歷史事件鑑別熱點及風險成因分析表 | 藉由歷史事件分析目前系統面臨之風險及風險成因 |
鑑別熱點及風險成因(危害、暴露或脆弱度) | 各領域主要問題類型資料 | 透過資料鑑別關鍵議題之熱點及風險成因 | - | - | |
2.評估模擬模式之驗證 | 蒐集模擬模式所需之歷史觀測資料 |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詮釋資料 | 蒐集資料以進行模式驗證 | 各領域評估模式 | 後續進行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時所需之模擬模式 |
檢定模式參數與驗證模式 | 模擬模式所需之歷史觀測資料 | 蒐集資料以進行模式驗證 | - | - | |
3.利用現況氣象資料進行風險模擬 | 定義評估指標 | 策略目標之評估項目、系統範圍與可接受風險 | 第一步驟之產出 | - | - |
輸入歷史資料進行模擬 | 已驗證之模式參數 | 為步驟2.2之產出 | 已驗證之模式 | 後續進行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時所需之模擬模式 | |
量化分析評估指標 | 輸入歷史資料之模式模擬結果 | 前一工作項目之產出 | - | - | |
鑑別熱點及風險成因 | 歷史分析量化指標 | 為步驟前一工作項目之產出 | - | - |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情境設定 | 選定GCM模式 | GCM模式輸出結果 | 可從IPCC或TCCIP氣候情境中取用所需資料 | TaiWAP(內建IPCC與TCCIP氣候情境) | TaiWAP(內建IPCC與TCCIP氣候情境) ,可設定氣候變遷情境 |
設定氣候情境 | 歷史觀測資料 | 以基期歷史資料作為基期氣候情境 | |||
氣候情境資料 | 可從IPCC或TCCIP氣候情境中取用所需資料 | 內建IPCC與TCCIP氣候情境之工具 | 建議可使用TaiWAP(內建IPCC與TCCIP氣候情境) ,可設定氣候變遷情境 | ||
設定社會經濟(含土地利用)情境 | 歷史觀測資料 | 以基期歷史資料作為基期社經情境 | |||
社會經濟情境資料 | 可從IPCC社經情境中取用所需資料 | ||||
2.評估基期風險 | 合成基期氣象資料 | 模擬模式所需之歷史觀測資料 | 基期之觀測氣象資料 | 氣象合成模式 | 使用已經驗證之模式合成基期氣象資料,如TaiWAP,LarsWG,WGEN |
基期氣候情境 | 前一步驟所設定之基期氣候情境 | 氣象合成模式 | 使用已經驗證之模式合成基期氣象資料,如TaiWAP,LarsWG,WGEN | ||
根據社會經濟情境決定模式參數 | 模式所需基期社會經濟參數 | 前一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 - | |
輸入合成基期氣象資料與參數進行模擬 | 已驗證之模式參數 | 步驟二所驗證之模式參數 | 已驗證之模式 | 步驟二所驗證之模式 | |
基期氣象合成資料 | 輸入合成基期氣象資料與參數至模式中進行模擬 | ||||
模擬所需社會經濟參數 | 前一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量化分析基期評估指標,繪製風險地圖 | 基期評估指標模擬結果 | 將基期評估指標量化分析 | - | - | |
3.評估未來風險 | 合成未來氣象資料 | 基期統計氣候特性參數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氣象合成模式 | 使用已經驗證之模式合成基期氣象資料,如TaiWAP,LarsWG,WGEN |
未來氣候情境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根據未來氣候、社會經濟情境修正模式參數 | 模式所需未來社會經濟參數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 - | |
輸入合成未來氣象資料與參數進行模擬 | 已驗證之模式參數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已驗證之模式 | 模式未經驗證,可能導致風險評估之模擬結果較不具參考性 | |
未來氣象合成資料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模擬所需社會經濟參數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參數 | ||||
量化分析未來評估指標,繪製風險地圖 | 未來評估指標模擬結果 | 將未來評估指標量化分析 | - | - | |
4.比較基期與未來之風險差異 | 鑑別基期與未來風險差異與成因(危害、暴露或脆弱度) | 基期模擬指標結果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結果 | - | - |
基期風險地圖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結果 | - | - | ||
未來模擬指標結果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結果 | - | - | ||
未來風險地圖 | 前面步驟所產生之結果 | - | - |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界定調適選項 | 針對風險來源蒐集可能的調適選項 | 可行調適選項對應解決風險類型列表 | 針對評估領域之所有可行策略列表,每項策略必須對應解決風險類型為暴露、危害或脆弱度 | - | - |
未來風險差異之空間熱點,及未來風險成因(危害、暴露或脆弱度) | 前面步驟之結果 | - | - | ||
蒐集當地智慧調適選項 | - | - | 利害關係者會議 | 由利害關係者會議蒐集在地調適選項以擴充調適選項列表 | |
彙整調適選項 | 對應風險成因之調適選項列表 | 前面步驟之結果 | - | - | |
對應風險成因之當地智慧調適選項列表 | 前面步驟之結果 | - | - | ||
2.評估調適選項 | 擬定調適選項評估準則 | - | - | 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問卷調查 | 透過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問卷調查決定各調適選項之評估準則 |
決定評估準則之權重 | - | - | 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問卷調查 | 透過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問卷調查決定各調適選項評估準則之權重 | |
依據各準則評估調適選項或組合 | 調適選項列表 | 依據準則選出最適用之調適選項 | 多準則排序評估法、層級分析法或其他決策方法 | 可藉由CSD Model*界定調適選項是否影響其他領域:另外,為由調適策略列表中找出適合之調適選項,需透過各種評選方式進行調適選項之篩選 |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規劃調適路徑 | 制定調適路徑圖 | 優選之調適選項組合 | 依據調適選項組合,制定可行調適路徑 | - | - |
制定調適路徑 | 可行調適路徑圖 | 由調適路徑圖挑選最適調適路徑 | 利害關係者會議 | 召開利害關係者會議探討並制定調適路徑 | |
制定調適檢核指標 | 調適路徑 | 針對調適路徑內所有方案制定程序指標 | - | - | |
調適路徑 | 針對調適路徑內所有方案制定成效指標 | - | - | ||
2.執行調適行動 | 確定分工與執行單位 | 調適路徑 | 調適路徑內所有方案確定其負責與執行單位 | - | - |
確認分工權責單位擬定執行計畫 | 各方案分工與權責名單 | 確定各方案之權責單位已接受此方案之執行並擬定執行計畫 | - | - |
次步驟 | 工作項目 | 資料 | 資料說明 | 工具 | 工具說明 |
---|---|---|---|---|---|
1.氣候與環境變化趨勢確認 | 以監測資料確認氣候、社經與環境變化趨勢 | 第三步驟之氣候、環境與社經參數情境資料 | 調適計畫執行後,至少每五年利用監測之氣候與社經資料評估氣候與環境變化趨勢是否與當初未來評估之氣候與社經情境相同 | - | - |
2.評估調適方案執行程度 | 以程序評估指標評估調適方案執行程度 | 程序評估指標 | 利用程序評估指標至少每五年檢核計畫推動程度,以確定計畫符合進度與經費安排 | - | - |
3.評估調適方案執行成效 | 以成效評估指標評估調適方案執行成效 | 成效評估指標 | 利用成效評估指標至少每五年檢核計畫推動成效,以確定計畫符合調適目標 | - | - |
4.修正調適計畫 | 以監測與評估結果決定是否修正調適路徑 | 氣候、社經與環境變化趨勢與第三步驟之氣候及社經情境比對結果 | 分析風險評估採用之氣候與社會經濟情境是否仍然有效 | - | - |
調適方案執行程度 | 分析調適方案執行程度是否有效 | - | - | ||
調適方案執行成效 | 分析調適方案執行成效是否符合目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