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災害國內外氣候變遷關鍵議題
為探討氣候變遷下淹水災害之調適措施,必須先找到影響對應之相關議題,根據蒐整國內外於氣候變遷下之洪災與坡地災害之關鍵議題,如下表所示。編號 | 出處 | 關鍵議題 |
1 | Ian Picketts and Dave Dyer(2012) | 以非工程方法作為減災手段,提供四種非工程方法防洪措施:(1)以土地中徵收及重劃方式取得易淹水地區,並將所得土地改為自然洪氾平原或休閒活動地區。(2)改建房屋使其具備較好的防洪能力。(3)評估社區可應對氣候變遷所造成之極端災害的能力。(4)以公共教育降低災害 |
2 | Vis, M., Klijn, F., De Bruijn, K. M., & Van Buuren, M. (2003) | 傳統上降低洪水風險都集中在河道治理修築河堤,旨在減少洪水災害,洪水風險管理基於這種方法被稱為防洪策略。另一種降低洪水風險的策略被稱為回復力策略,通過調整土地利用將洪水的影響降到最低,它們主要在降低洪水風險,而不是減少洪水災害。 |
3 | Huang et al. (2012) | 使用5個GCM資料指出世紀末時中南東三區,一至三日連續暴雨皆有上升之趨勢,洪災發生風險將提高。 |
4 | 李光敦,黃品淳,陳煥元(2013) |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效應的影響,水文異常現象發生頻率增高,災害規模亦有加劇的趨勢。若能妥善規劃都市周邊或是中上游之農業區,以作為短期滯洪蓄水之用,則可望降低都市地區溢淹之威脅。透過系列模擬測試,期能提供有效方案以減緩都市地區之洪氾災情。 |
5 | 陳啟明與龔誠山(2013) | 針對台灣臺灣四大流域評估估未來氣候變遷A1B情境下,河道溢堤的風險,多處河段溢堤的風險增加的趨勢,尤其是部分河川上游部分河段,主要原因包括水位高程增加、單位河川功率較大,以及上游處河道斷面較窄因素,這些也造成了防洪設施不足以應付未來淹水風險的問題。 |
6 | 曾梓峰,丁澈士(2011) | 都市化程度愈高地區,地面逕流量增加,集流時間縮短,加速都市下游河川洪峰,引發水災及洪泛機會自然提高許多。八八水災發生後,有關單位意識到都市發展與流域防災整合更形重要,尤其為人口密度極高之都會地區,更是災害發生機率頻仍地區,人口產業密集度高,都會區地形低平、土地高度開發,如何平衡經濟發展並兼顧土地使用避免天災人禍造成連動性損害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
7 | 魏曉萍等人(2013) | 評估氣候變遷極端颱風事件對洪峰流量影響,分析MRI-WRF資料並指出世紀末尖峰流量約為近未來的1.5倍。世紀末兩場極端颱風事件最高水位高於莫拉克颱風之影響。 |
8 | 謝龍生等人(2012) | 在未來洪峰變化趨勢,指出本世紀末時,台灣五個流域之河川尖峰流量將超過目前防洪系統設計標準30% 以上 |
9 | 游保杉等人(2013) | 評估近未來一日暴雨之洪峰流量平均較現況洪峰流量增加約9.56%,近未來二日暴雨之洪峰流量平均較現況洪峰流量增加約16.50%; |
編號 | 問題來源 | 問題類型 | 說明 |
P1 | 短延時強降雨 累積降雨量過大 |
危害 | 淹水風險之危害來源,降雨量大,危害越大。 |
P2 | 地勢低窪 地層下陷速率增加 |
危害 | 淹水風險之危害來源,低窪地區為水流匯集處,危害大。 |
P3 | 排水系統能力不足 (雨水下水道容量設計、滯洪池、抽水站等) |
脆弱度 | 排水系統因排水能力不足而造成系統脆弱度增加。 |
P4 | 河川堤防溢堤 | 脆弱度 | 堤防高度因河川洪水量過大而顯得不足,造成系統脆弱度增加。 |
P5 | 土地利用 | 暴露度 | 不同土地利用所造成的損失不同,如農業區與工業區便有所差異。 |
P6 | 人口 | 暴露度 | 人口密度分布,人口集中地區暴露在強降雨區,易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 |
上稿日期:2015-11-19 更新日期:2015-11-27